欢迎访问榆林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今天:

专题专栏
重大项目

榆林市“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7-04-19    点击量:35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化载体、关键支撑和重要标志。“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已圆满收官,迎来了新常态下“十三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期和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根据《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制定《榆林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一、“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我市农机化事业已驶入快速发展轨道,为提升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1.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到2015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364.8万千瓦,农机原值达30.4亿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41.5%和64.3%,年均递增9.1%和13.2%;农机经营总收入19.9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51.9%;拖拉机保有量4.2万台,较“十一五”末增长了23.5%,年均递增5.4%;动力机械配套农具4.4万部,较“十一五”末增长83%,年均递增16.4%。

2.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提升,生产能力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分别为2100万亩、1200万亩、720万亩,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59%,70%和344%。全市建成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基地16万亩;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进一步扩大。

3.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提高农机合作社办社服务水平,榆林市农机服务中心制订了《榆林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实施意见》。到2015年底,全市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31个,较“十一五”末增长了186个;区域性维修网点216个,农机维修点1446个。农机从业人员达18万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9762人。累计培训农机化人员8.5万人次。“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机质量监督检测、农机化信息宣传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4.依法管理不断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平稳。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农机安全生产平稳。“十二五”期间,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动力机械入户挂牌率87.4%,检审验率57.3%,上岗持证率78.1%。农机事故率控制在0.4‰以内。“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建成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县5个,建成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1个。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参保人数达6428人。

5.推广工作成效显著,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十二五”期间,累计推广各类农机具254428台,较“十一五”末增长333.79%,年均增长66.76%;发展农机科技示范村1134个,较“十一五”末增长380.50%;发展农机科技示范户55548户,较“十一五”末增长395.34%。农机研发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扎实有效推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长足发展,11个县(区)被列为项目示范县,推广面积达107万亩。

6.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继续实施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果蔬贮藏百库工程、农机安全免费管理等重大项目。2015年起,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项目8万亩。2015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883套,建成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达到16万亩。获批建设果蔬贮藏库30个,已建成26个,正在建设4个,总有效库容将达到10万立方米。累计免费挂牌、登记、检验拖拉机等动力机械3.48万台。

7.补贴投入持续增加,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落实中省市三级补贴资金5.003亿元,较“十一五”增加了2.895亿元,增长了137.3%。拉动农民投入约    16.7亿元,较“十一五”增加了9.7亿元,增长了138.6%。累计惠及农民12.5万户,补贴机械17万台。中央补贴资金总量逐年增加,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经营效益不断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置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全市农机化事业发展势头强劲。

二、“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进入转变发展方式、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和新一轮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正在向“全程、全面、优质、高效”方向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

从发展机遇看:一是党和政府农机化发展政策持续发力,为加快发展增添了动力和底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优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明确指出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三五”期间,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业等工程,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发展马铃薯产业潜力巨大,要树立大食物观,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要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推进农机农艺融合,集成推广增产技术模式,实施以机械化为引领的粮食单产提高工程,集中力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顶层设计为新时期农机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

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十三五”及今后更长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提质增效转方式,使机械化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现代农机装备不仅仅是替代人工劳力、减轻劳动强度的生产工具,还是农业科技和支农政策的载体,机械化程度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生产力各要素,特别是承包土地的流转、聚集和优化配置,影响着生产成本和农民种植意愿,影响着先进农业科技的标准化广泛应用,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条延伸、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更好发挥农机化技术及装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对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功能再定位、再认识、再提高,让农机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是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经济结构调整,为农机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我市农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加工型专业合作社扶持,特色型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产地冷藏储藏保鲜能力建设步伐加快,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机械广泛应用,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工业经济持续下行,消费市场趋于疲软的态势下,榆林经济结构必然迎来新的调整期,实现稳增长、保稳定、惠民生目标,必将进一步凸显和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也为农机化发展赢得了主动和机遇。农业机械化在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上,必将大有可为,在应对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夹板”约束下的高成本农业发展中,定能发挥用武之地。《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十年来,我市农机化经历了黄金发展期,农机装备数量和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升级,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健全,队伍不散,人心不乱,农机合作社建设成效显著,经验做法走在全省前列,十年积攒的深厚底蕴,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面临的挑战看:一是发展不平衡。装备结构“三多三少”的问题依然突出,即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机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农机具少;低档次、老旧机具较多,高性能、新型农机具少。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较高,而畜牧业、设施农业、旱作农业和一些特色产业装备水平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立地条件的差异,北部风沙草滩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上下;南部丘陵沟壑区仅为10%多一点。

二是发展不协调。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覆盖面小,管理水平低,处在起步阶段,规范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机化装备、技术、人才、政策、服务等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与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

三是发展不可持续。实现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但重视程度不够。农机管理体制不顺、公共服务能力逐级弱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农机化整体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和公共服务能力投入几乎没有,市级财政投入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比例占大农业投入偏低偏少,农机投资主体农民自我积累能力弱,农机产品价位较高,作业成本逐年增加,制约了农民对高性能农机的投入。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围绕“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助推榆林特色现代农业,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效益和水平”主线,以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发展为目标,积极实施重大农机化项目,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不断强化农机公共服务能力,通过五年努力,力争我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作物机械化生产取得较大进展,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缩小区域发展水平差距,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又好又快发展新阶段。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根据不同地理地貌和动植物生产习性,突出关键环节、重点机具,加快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鼓励玉米残膜回收和马铃薯捡拾机械研发,推进北部风沙草滩区马铃薯、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尽快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切实提高南部丘陵沟壑区小杂粮、红枣、果蔬等特色农产品机械化水平。

2.坚持项目带动,提高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以实施重大农机化项目为载体,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和农机具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提升农机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能力。

3.坚持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扩大农机应用领域。服务于我市现代农业生产,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突破农机化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制约。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85万千瓦,累计推广各类农机具17万台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25亿元,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优势特色农产品贮藏、初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畜牧业和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

四、发展重点

农机化发展布局:

按照国家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要求,本着“重点突破、提升水平、统筹协调”的宗旨,以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优势特色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确立适宜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向、重点和步骤。

(一)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区(榆阳、神木、府谷、横山部分乡镇、靖边部分乡镇、定边部分乡镇)产业重点为马铃薯、玉米、水稻、畜牧养殖、林果业、中药材。

重点推广薯类、玉米全程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农业机械,适当鼓励引进进口机械,提高大型农机具配套比和使用效率;突破马铃薯收获捡拾一体机械及玉米残膜回收机研发壁垒;推广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土地深松整地作业机、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引进示范推广粮食烘干机械;实现园区马铃薯、春玉米、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

重点推广农作物秸秆饲草青储、饲草料配合搅拌、自动饲喂水、粪便清理消毒等机械和设备,实现清洁化生产。

重点推广各类适用的田园管理机械,提高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重点推广中药材机械化作业机具,提高中药材种植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西部白于山区(定边部分乡镇、靖边部分乡镇、横山部分乡镇)产业重点为马铃薯、荞麦和苦荞、小杂粮、畜牧业。

重点推广适合山区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提高山区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水平。

重点推广荞麦和苦荞精量播种机、施肥机。

重点推广小杂粮精量播种机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

重点推广农作物秸秆饲草加工、饲草料配合搅拌、自动饲喂水、粪便清理消毒等机械和设备,实现清洁化生产。

(三)南部丘陵沟壑区(绥德、米脂、子洲、清涧、佳县、吴堡)产业重点为苹果、核桃、红枣、小杂粮、设施农业。

加大果园生草割草机械化技术装备、机械开沟施肥技术、精准喷药技术、多功能作业平台的示范推广力度;扩大果品分级、分拣、储藏保鲜等机械设备的应用。全面提升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重点推广红枣机械化烘干、分拣技术与装备。

重点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精量播种机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及产后精深加工技术。逐步实现小杂粮生产全程机械化。

加大机械化栽植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智能调控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

重大农机化项目:

1.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

围绕全市农机化水平提升,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以“缩范围、控定额、促敞开”为方向,实行分类补贴,增强补贴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引导性,重点补贴关键技术、薄弱环节新型农机具和新型经营主体。“十三五”期间,积极争取国家各级财政投入4亿元,拉动农民投资12亿元。注重突出重点,补贴重点向地膜覆盖、机械深松、节水灌溉、玉米、马铃薯机械化收种四大关键技术倾斜。争取专项资金,对进口机械给予适当补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机深松作业补助和老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

2.马铃薯、玉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

在已创建的全程机械化模式工作基础上,主抓马铃薯、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十三五”期间,全市建设万亩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个;万亩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大力推广各类马铃薯生产机械,促进马铃薯标准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商品化发展;适量推广玉米免耕精量播种级、联合收获机、残膜回收机;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

3.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示范项目

围绕果业、设施农业、红枣和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整合省市资金,建设8个农业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点,每个示范点核心试验面积不少于100亩,示范面积不少于2000亩。主推节水灌溉、工厂化育苗、移栽、分拣、清洗设备。聚焦薄弱环节、关键环节急需的先进机械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破解重点生产环节的技术难题,促进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4.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

完善横山、定边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新建3个省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区,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200台套,新增保护性示范面积6万亩。重点推广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深松整地和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技术。每个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倾斜、深松作业补贴等措施,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改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重点提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带动效应,带动适宜地区整县推进。

5.农机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明确目标,找准定位,把基地打造成片区新机具试验基地、区域性新机具演示基地、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新型农民和农机手培训基地、重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带动作用。针对我市农机化生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引进先进、实用、填补空白的农业机械,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机具演示、技术培训和宣传,为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种植大户和农机大户提供技术支撑。

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按照“综合统筹,板块推进,持续发展,整体提升”的思路,以建立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千亩示范田、建设完善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使全市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66%以上,部分县区利用率达到96%以上。

7.丘陵山地机械化突破项目

按照省局狠抓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目标,争取建设每个示范面积不少于500亩的丘陵山地机械化示范区3个,扶持建设3个高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社。引进适宜山地作业的轻简型农业机械,开展机械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培训力度,提升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

8.农机深松整地工程项目

继续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加大深松补助政策和技术效果的宣传力度,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积极争取省市财政资金,充分发挥机补政策的作用,优先支持购置深松整地作业机具和大马力拖拉机。扶持建设一批深松整地作业服务组织,提高作业组织化程度。推广成功经验做法和智能监测设备,加强作业质量监管,开展“整村推进”试点工作。完成深松整地作业面积200万亩。

9.新型农机经营主体提升项目

加大对农机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指导力度和机具库棚建设的扶持力度,有关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农机作业补贴、农机金融租赁、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等财政支农政策优先在示范社中安排试点。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积极参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快建设机耕道,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开展农机作业、维修、销售、中介、租赁等社会化服务,打造农机“4S店”。“十三五”期间,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50个,发展50个机械化家庭农场、5个粮食烘干中心、6个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50个农机维修网点、2个农机租赁中心。

10.农机安全免费管理项目

认真组织实施农机管理全免费工作和农机互助保险补贴政策,促进农机“三率”提高,分别较2015年末提高10%、10 %、20%;农机事故四项指标(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重伤人数、经济损失)均在0.3‰;农机互助保险参保率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10 %。

11.农机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培训项目

围绕法律法规、农机化业务知识,整合培训资源,依托大专院校、各级培训学校以及农机行业资深专家等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分级培训、条块结合,开展理论学习、现场观摩以及兄弟市县学习交流等活动,打造一支精通业务、甘于奉献的农机化管理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市所有农机从业人员都能纳入培训,年均培训0.8--1万人次,累计培训5万人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创农机化发展新局面

市县农机主管部门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围绕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推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落实推进责任,加强领导,集中力量,投入精力,推进全市农机化工作的整体全面协调发展;落实市委市政府考核指标,将各项指标逐级分解到相关科室、下属单位和十二县区,形成合力抓好农机工作。

(二)整合项目资金,创新农机投入机制

发展农机化事业,资金投入是关键。考虑到当下及短期内我市经济下行压力巨大,财政公共预算支出大幅压缩,“十三五”期间,在维持现有财政资金投入基础上,整合省市农机化项目资金,创新农机化投入机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拉动农民自筹为主体,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积极协商商业银行,获取金融信贷支持,为农机投资主体融资创造条件。试点农机抵押贷款,破解农机户全价购置农业机械资金难题。

(三)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继续加大对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具停放库棚、农机作业流动加油车等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有效解决农机“看病难”、“住房难”、“吃饭难”问题;二是加强农机基层体系建设,改善目前县级公益性站、校基础设施滞后、乡镇服务站网破线断的衰落面貌;三是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产业,组织开展好跨区作业,促进我市农机作业水平的提高;四是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建设,为培养农业机械化人才创造条件。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机化发展良好氛围

加强榆林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打造全市农机化信息发布交流平台,为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构筑信息化支撑体系。通过报纸、电视、新闻媒体等媒介,扩大农机化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营造农机化发展良好氛围。

 


管理员